天天头条:70多年红色基因一脉相承

来源:东方资讯   2023-04-07 09:34:51
A+A-

70多年红色基因一脉相承

——五莲县户部乡黄巷子民兵连记事


(资料图片)

全媒体记者 卢昱东

通讯员 陈常广 何乃华

在鲁东革命老区五莲县,有一个充满浓厚传统和红色基因的村庄——— 五莲县户部乡黄巷子村。

从解放战争、抗美援朝到如今,黄巷子村共有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59名(占全乡半数)和现退役军人55名。无论是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,还是和平发展时期,都一脉相承,或驰骋战场浴血奋战,或退役返村奋斗兴业,为当地发展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。

正是基于一脉相承的红色基因,历届黄巷子民兵连,始终坚持以党的建设为统领,积极投身村庄治安保卫、防汛防火、环境整治、产业结构调整、创业兴业等工作,在这片红色的沃土和希望的田野上,倾情谱写了一曲曲共谋发展、同奔富路的奋进之歌。

萌芽

黄巷子村位于五莲县户部乡老支河东岸,清末立村,现有235户760口人。解放战争时期,红色的种子就在村里扎根、生长,党员带头参军参战,群众踊跃拥军支前。抗美援朝战争,共有8人奔赴战场,保家卫国。

1949年参军的王鸿恩,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19军高炮营某排副排长。1953年夏,王鸿恩在参加抗美援朝金城战役中,面对敌人的空袭,他与战友并肩作战,取得胜利。在押运俘虏回撤时,他不幸遭遇敌军轰炸,致使左眼受伤。因为表现出色,他荣立三等功。1953年11月,王鸿恩复员后回到村里务农,积极参加民兵队伍,指导村里民兵工作。

现任村党支部书记、民兵连指导员王亮明,谈起爷爷光荣的历史,感慨地说:“我们一直保存着他的军功章,他是我们全族人的骄傲,他身上的革命精神永远激励着我努力工作。”

在王鸿恩等老革命军人的影响和带动下,该村不少优秀青年,特别是民兵之子踊跃参军,支援国防建设。退伍后,大都又回村当了基干民兵,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发展,成为了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和乡村振兴的主力军。

传承

在黄巷子村,有一处特殊的红色记忆馆,见证了红色基因的代代相传。

“这是新中国成立前入党人员信息栏,这是他们的入党志愿书,这是抗美援朝证件、军功彰,这是军号、摇把子电话机、高射机枪子弹……”民兵连长林桂泉如数家珍地介绍。

一个偏远山村,为什么要投资50多万元建设红色记忆馆?答案是传承红色基因,弘扬革命精神!

2017年春,时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民兵连指导员的王亮明、民兵连长林桂泉和包村第一书记时连华在研究民兵连建设时,决定立足发挥村里红色资源丰富的优势,将红色教育与民兵连建设紧密结合起来,将抗战精神、革命精神等红色基因融入民兵连的“肌体”,让红色基因得以代代传承。

听说要建红色记忆馆,民兵们和广大群众奔走相告、一呼百应。大家纷纷把家里珍藏的红色“传家宝”无私地捐献了出来,300多件书箱、子弹、证书、奖章等物品陆续送到了村委。

不少人表示,“把这些‘传家宝’陈列在红色记忆馆,既便于保存,又利于让子孙后代记忆和传承,这才是物得其所。”

红色记忆馆建成后,被确定为红色教育基地和定点红色教育点。2022年,被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表彰为首批“全省乡村(社区)博物馆”。

民兵连将红色记忆馆作为红色教育主阵地,村里年均接待红色游客逾万人,红色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、深入人心。

融合

“基层民兵一块钢,走到哪里都发光。”黄巷子民兵连有六成民兵是退伍军人和退伍军人亲属,多年来,他们以党建为统领,以红色精神为动力,在黄巷子村这片革命的土地上,倾情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。

有一次,突降暴雨,泛滥的洪水将村西唯一的进村大桥冲垮……民兵崔维志巡逻时发现这一情况后,立马向指导员和连长汇报。几分钟后,指导员、连长和十几名民兵相继赶到,冒雨守候,并迅速将落水的3名群众从洪水中救出;指导员王亮明投资200多万元种植大樱桃、苹果、茶叶等200亩,带动十几名残疾人、贫困户和剩余劳动力就业创收,发展30多户村民种植林果、茶叶;民兵连还组织部分民兵、村民代表外出考察,立足村内资源发展林下经济,引进栽植纯天然、无公害野山茶2000多亩,年可实现村集体增收10万元。

如今,该村80%以上的民兵“家家都有致富项目”,他们共带动120余户村民发家致富。

谈及今后工作,王亮明坚信黄巷子村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:“我们将争做‘守护村庄安宁、带动乡村振兴、增加民生福祉’的新时代优秀民兵连,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。”

标签:
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青年办公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皖ICP备2022009963号-20   联系邮箱:39 60 291 42@qq.com